近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资源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团总支书记薛朝霞带领9名学生党员组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团,赴邵阳市洞口县开展为期三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与调研活动。在邵阳市生态环境局洞口分局的大力支持下,师生党员们深入田间地头普及生态知识、走访红色地标,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赓续红色血脉,让党旗在生态保护一线高高飘扬。
党建引领调研,夯实专业根基
实践调研团首站抵达邵阳市生态环境局洞口分局,与分局党支部开展党建交流暨业务学习活动。交流会上,分局领导及党员业务骨干围绕洞口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及基层环保工作难点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双方就“党建+生态保护”工作模式展开深入探讨。薛朝霞表示,学生党支部要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将党建学习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学生党员们结合专业所学积极提问,就环保政策落地、生态监测技术应用等内容与分局党员干部深入交流,不仅对基层环保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后续调研活动奠定扎实基础。
实践调研团与邵阳市生态环境局洞口分局党支部交流
支部靠前服务,科普扎根基层
为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真正走进群众,学生党支部秉持“支部建在项目上,服务沉到家门口”的工作原则,实践调研团走进洞口县天井示范村及龙山社区,深入居民生活场景开展科普工作。根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团工作安排,调研团成员划分多个行动小组,在当地干部带领下挨家挨户走访村民近300户,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收集问卷500余份。党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生物多样性常识,结合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案例,让群众明白“保护身边一草一木就是守护自家幸福生活”。这种“接地气”的科普方式,有效推动生态保护理念从“被动知晓”向“主动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递进式转变,让绿色发展理念在村民心中落地生根。
实践调研团走访天井村村民
同时,学生党员运用专业技能,操作无人机对天井村的稻田进行航拍观测,详细记录稻田及周边的生物环境状况,形成初步生态评估报告,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参考,以“党建+专业”模式彰显学生党支部的服务效能。
红色研学铸魂,传承初心使命
7月12日上午,实践调研团来到蔡锷公馆,开展“学英烈事迹,悟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师生党员们怀着崇敬之心参观红色地标,通过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展品,共同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赤诚之心,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让红色教育成为党团思想建设的“活教材”。
实践调研团参观蔡锷公馆
当日下午,实践调研团前往洞口县人民英雄纪念碑。师生党员们从山脚下徒步而上,循着革命前辈的足迹一步步走向纪念碑。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薛朝霞带领学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回荡在山间,表达着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坚定信念。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环境资源学院党总支推动“党建+实践”融合的具体实践,也是学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体现。通过学生党员带头开展走村入户的科普宣传、科技助力的生态调研以及红色文化的沉浸学习,将党建工作与专业实践、乡村服务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资源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国锋表示:“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神经末梢,‘三下乡’社会实践为支部建设提供了鲜活载体,既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担当,也让党建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未来,学院党总支将持续以支部为载体、实践项目为抓手,深化“党建+生态实践”模式,推动校地党组织共建共融,引导学生党员以专业赋能乡村、以实践反哺教学,让青春力量在绿水青山间绽放光芒,让红色基因在党支部建设中薪火相传。
(文:薛朝霞 图:李俊杰 一审:姚彦昕 二审:刘国锋 三审: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