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课一景”沉浸式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实施“问题链—铸魂链—行动链”三链联动改革,让思政课“立”起来;培塑“追光逐绿”大思政课品牌,让思政课“亮”起来……近年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长沙环保职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创新构建“三志铸魂·知行共生”思政课程改革模式,系统破解思政课教学“价值引领不足、学情适配缺位、实践深融不够”三大难题,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湖湘特点的思政育人新路径。
一、直面问题:精准诊断思政教学“三大痛点”
高职环保类专业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一线人才的重要阵地。长沙环保职院聚焦高职环保类人才培养中的思政课教学三大核心症结,系统破解“三志”培育难题:一是思政课价值引领不足,难立鸿鹄志。传统思政课偏重理论宣讲,思政理论的“宏大叙事”与青年学子成长的“微观叙事”缺乏具象化、个性化的深度链接,部分学生难以认同“环保事业与个人发展同频”的价值观念。二是学情适配缺位,难铸匠心志。传统思政课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不足,教学内容普适性强、针对性弱,致使部分学生职业信仰不够坚定。三是实践深融不够,难淬奋斗志。思政实践课设计与思政教育目标衔接不够紧密,实践环节多停留于“参观式”浅体验,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奋斗精神难以深度激发。
二、创新路径:“三维”发力实现“知行共生”
立足问题导向,学院以“立鸿鹄志、树匠心志、砺奋斗志”为目标,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体系优化三个维度系统推进思政课改革,并借助AI技术赋能,实现思政课程与环保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培育“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环保人才。
1.重构内容体系:以“价值—知识”双驱强化引领,促立“鸿鹄志”
学校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建设,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素养》等特色课程,打造“一课一景”沉浸式课堂,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时代使命感。通过打通“国家战略—行业使命—个人价值”认知链条,将国家宏观战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环保行业使命与学生职业发展有机融合,破解“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脱节问题。学校还联合共建湖南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联盟,推动跨学段资源共享与教学协同,为学生构建贯穿成长阶段的生态文明认知体系。
“一课一景”沉浸式课堂
2.创新教学模式:以“学情—岗位”双融强化认同,培树“匠心志”依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构建“学情诊断—岗位嵌入—双师协同”教学体系,实施“问题链—铸魂链—行动链”三链联动改革,以“思政红”引领“生态绿”,推动“价值引领”向“行为塑造”转化。课前以导促学,通过学情问卷调查做大数据采集,应用AI智能助教分析学生学习偏好、岗位认知,建立动态学情档案,找出学生知识堵点、疑点、盲点及痛点,形成课前“问题链”,锚定价值传导靶心;课中以学促思,运用“红色教学资源库”“环保先锋榜样库”等案例资源,通过“导理启思-学理明思-析理悟思-研理信思”四环节形成交互学习“铸魂链”;课后以思促行,形成脚踏实地、不懈奋斗、开拓创新的“行动链”。学校还联合红色基地、行业企业、优秀校友建立“思政教师+行业专家”双师机制,引导学生从岗位贡献看“四个自信”;从职业选择看家国情怀;从成长路径看使命担当,实现从“旁观者”到“决策者”的转变。
3.优化实践体系:以“行动—责任”双嵌深化融合,淬砺“奋斗志”
学校依托“大思政课”品牌,构建“品牌引领—责任引导—长效保障”实践体系,推动实践教学从“活动式参与”向“责任式成长”升级,实现“认知-认同-行动”转化,培育学生奋斗精神。打造“追光逐绿”大思政课品牌,组织学生沿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足迹,赴岳麓书院、第一师范、十八洞村等地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联合长江流域15所院校共建“长江大保护”共同体,参与“美丽河湖守护”“乡村生态振兴”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环保宣讲、治污督导等一线岗位中体悟“岗位即责任”的价值逻辑。将志愿服务、项目完成度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联合政校行企共建“环保思政实践基地”,形成“实践有指导、行动有反馈、成长有记录”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从“短期参与”走向“长期奋斗”,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行动自觉。
行业专家、劳模工匠现场教学
经过十年探索实践,学生的“三志”内化率不断提升,为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环院经验”。
(文:王旎 蒋永其 图:张妍婷 一审:郭环 二审:张桂群 三审:王旎 张理 )